群騰獨家調音技術 最強耳機 打造聽覺饗宴
經濟日報每周日推出「隱形冠軍」系列報導,介紹台灣成功中小企業的發展故事,這些企業大家未必熟悉,但他們正在譜寫一頁傳奇,或許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在全球發光發亮的台積電。
View Article蔡清德:掌握專業技術 什麼米都能客製化
斗南農會成功引進日本富山縣的越光米稻種在台灣種植,打響「CAS斗南町越光米」品牌,斗南農會行銷經理蔡清德表示,餐飲業者的專業是「煮飯」,斗南農會的專業是「碾米」,靠著自設的精米工廠及設備,可以為客戶「客製化」不同等級的米,加上單一產區品質穩定,更有利雙方長期穩定合作,創造雙贏。
View Article農委會看優勢/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 品種、品質、品牌共創三贏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(農糧署)糧食產業組科長宋鴻宜表示,斗南鎮農會自2014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,全年二期作契作面積由30公頃至2019年大幅成長至500公頃,透過教育訓練提升農民栽種技術,並以食味分級方式,鼓勵農友專精品質提升,從品種選擇、栽種管理、低溫儲存、碾製加工到包裝出貨層層把關,除了在市場上獲消費者好評,許多重視米飯品質的星級飯店、日本料理店及連鎖餐飲通路也紛紛採用斗南鎮農會生產的好米。
View Article斗南農會搶當白米王 種出越光米 業績增30倍
雲林斗南鎮農會在2014年赴日取經,成功將日本富山縣的越光米稻種移植到台灣栽種,打造「CAS斗南町越光米」品牌,短短五年,營業額翻漲30倍,2019年創下近3億元業績,不僅強攻全台各大超市賣場七成市占率,獲逾五成的日系餐飲品牌指定選用,連長榮航空的安心食材都採用其越光米。
View Article華星科技感測IC小兵立功 強攻智慧衣市場
華星科技從設計混合IC起家,累積多年跨領域整合設計能力,以其感測IC技術開發可監控量測體溫、呼吸與動作的智慧衣,同時針對嬰兒及失智銀髮族需求,推出電子尿布,為傳統產品價值「鍍金」。
View Article華星科總經理吳添祥談創業 找對方向是關鍵
走過漫長的創業路,華星科總經理吳添祥說,創業很辛苦,一路上會遭遇很多困難,就要面對與調整。吳添祥說,他的運氣不算差,一路有很多貴人相助,過程中跌跌撞撞時,發現此路不通,就得轉個方向,不要硬撐。
View Article華星科智慧衣隨時監控體溫 搶攻抗疫新商機
華星科技從設計混合IC起家,對於感測技術都相當熟悉,累積了多年跨領域整合設計能力,與其他業者最大的差異,在於華星科已經在智慧衣與電子尿布領域布局多國專利,掌握關鍵零組件技術,有助於未來切入全球市場。
View Article工研院看優勢/華星科技術國產化 創造產業效益
華星科技為發展物聯網智能感測應用產品的IC設計公司,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組長許世玄指出,2019年在工業局支持下,由工研院執行的物聯網晶片化整合服務計畫(簡稱IisC),將台灣最具優勢的半導體製造,結合物聯網產品發展的趨勢,鏈結技術開發與商品化所需要的資源,整合在物聯網智慧系統整合服務平台,提供國內公司所需的IC設計方案資料庫、技術、模組、製程、商品化諮詢、多元IoT應用實證場域等「一站式物聯...
View Article華星科導入AI應用 智慧衣進化 變貼身保母
華星科技應用其感測IC技術,開發可監控量測體溫、呼吸與動作的智慧衣,同時針對嬰兒及失智銀髮族需求,推出電子尿布,為傳統產品價值「鍍金」;因應這波疫情需求,總經理吳添祥規劃,未來相關產品將導入人工智慧,增加更多生理判斷功能,搶攻防疫商機。
View Article高價有機食品 變親民了
新冠肺炎疫情延燒,除了保持社交距離,避免到人多的地方,增加免疫力也是抗疫的一種方式。甫田科技總經理沈宣甫說,疫情爆發後,氣耕農場意外成為許多學校推動食農教育的場所,除了開放空氣流通的空間能讓大朋友、小朋友親近大自然,自己採摘蔬菜,從產地到餐桌的食材,更能加強人們對於營養的重視。
View Article甫田科技 攻智慧農業 無毒蔬菜 家裡就能種
健康養生風當道,也吹起一波飲食革命,有機無毒的蔬菜在國內外大受歡迎,不過,想要吃得營養,卻往往殘酷反映社會與經濟階級。甫田科技總經理沈宣甫和研發長涂勝博在2018年創立甫田科技,運用物聯網(IoT)智慧農業技術,研發出垂直站立的氣耕種植農法,一株生菜製成的沙拉杯,50元有找,希望讓每個上班族都能輕鬆擁有健康飲食。
View ArticleiTutorGroup董事長楊正大挑戰傳統 面向大市場 解決大問題
在PC時代,台灣曾有過許多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硬體設備大廠。然而,進入網路時代之後,iTutorGroup卻成為極少數有能力跨出台灣、走向世界的獨角獸企業。
View Article資策會看優勢/疫情效應 線上教育客群湧現
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鐘映庭表示,台灣的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,長久以來都是以實體教學為主,線上教學大約只占10%至20%。這次疫情為線上教育創造的最大機會,就是能接觸到過去無法觸及的客群。
View Article